5月12日,14∶28,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
14∶30左右,网友“迷路的鹿”如常在办公室里上班。突然她感到一阵的头晕,这时,即时通讯工具上传来北京同事的信息:“地震了!”
14∶35,地震发生仅7分钟后,第一个灾区网友描述地震情况的帖子发到了百度贴吧的地震吧上。
14∶46,地震发生18分钟后,官方媒体新华网发出了第一条关于汶川大地震消息。
14∶48,门户网站也发布了地震消息。与此同时,全国数亿正在上网的网民几乎都通过QQ、MSN和各种论坛消息,得知了地震的消息。
地震发生仅2个小时后,一段用手机拍下地震时情景的视频,开始在网上流传,这是最早传出的灾区影像。
13日7∶30,即地震发生17个小时后,网络寻人“人肉搜索机”启动。
14日上午,四川大二学生张琪,在百度、猫扑、天涯和众多QQ群内发布消息,为正在急切寻找进入灾区的降落点的救援部队及时提供了一个可用的空降地点,缩短了救援的时间。
19日开始,举国哀悼三日。当日14∶28,“迷路的鹿”从QQ上收到这样的信息——“QQ请隐身,默哀三分钟”,她把QQ隐身,并为不幸遇难的同胞默哀。
以上,是中国一名普通网友所经历的汶川地震后的“网络168小时”。
在科学发达无比的今天,网络已经无可代替地成为人们得知各种重大消息渠道和对各种重大情况做出反应的主要平台。仅仅7分钟就让全国网友得知地震发生情况的“快速反应”、范围广泛强大无比的寻亲“人肉搜索机”、即时直播的援助求助信息、声势浩大的网友募捐……
这些都让网络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此次震后救灾工作中的另一个 “英雄”。然而,“网络预言事件”、“网络逼捐事件”、“网络假募捐诈骗事件”……也给“英雄”蒙上了“阴影”。
汶川大地震虽然已经过去了37天,但救援工作仍在继续。而发生在32年前同样惨烈的唐山大地震中,没有网络参与的身影,那个时候的信息传播与救援工作,和今日又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做这个回顾专题的目的,是为了更清晰地分析网络的作用和负作用,为将来更好地利用网络造福社会打下基础。让我们引用一句武汉大学新闻学系白嶷歧教授的话来做总结:“地震发生后如果没有网络参与救援工作和传播消息,后果将不堪设想。”
- 第1页:首MSN/QQ先传出8级地震消息
- 第2页:唐山和汶川:从十几天缩短为几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