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留学时,首要难题往往是选课,尤其对尚未明确专业方向的学生而言,这一问题尤为突出,令人困扰。
1、 认真研读学校毕业要求、课程设置、类型及各类机会。
2、 确定专业方向后,从大一起每学期选修一至两门专业课程,逐步积累学分。这样高年级时能腾出更多时间,根据目标研究生院校官网的课程要求,有针对性地选课,提升申请竞争力,同时减轻后期学业压力,为升学做好充分准备。
3、 许多高校规定学生在修读专业课程的同时,还需完成通识教育必修课程(GER)。例如,几乎所有学校都要求新生修读写作与阅读课程,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阶段高强度的阅读与写作需求,提升学术能力。此外,健康教育、外语等课程也常被纳入此类要求。这类课程宜尽早修读,以免临近毕业时因未完成学分而影响学位获取。通常,若到大四下学期仍未满足通识课程要求,学生将无法顺利毕业。因此,在尚未确定主修专业之前,提前选修部分通识课程是一种高效的时间管理策略,既能减轻后期学业压力,又能为专业学习腾出更多精力,有助于整体学习规划的顺利推进。
4、 与导师沟通交流
5、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术导师是由学校授课的教授担任。尽管他们未必精通每一个专业领域,但普遍拥有丰富的教学与指导经验。因此,开学后一旦确定自己的导师,应尽快预约与其面谈。若因时间冲突难以见面,也应主动发送邮件,简要介绍自己的情况,表达希望交流的意愿,并请求对方在方便时安排会面。多数高校要求新生在开学前完成课程选择,但也有一些学校允许学生在正式开课后再做决定。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选课并非一成不变——在开学前后均可进行调整,甚至在课程开始一周内可更换课程,学期中期也可申请退课。在此过程中,务必与导师保持沟通,认真听取他们的专业建议,以便做出更合理的学习规划。
6、 站点
7、 www.ratemyprofessor.com 是美国学生评价授课教师的常用平台。只要你的教授不是首次开课,通常都能在该网站查到相关评价。在选课时,同一门课程往往由多位教师讲授,除了考虑上课时间,选择合适的授课教师尤为关键。不同教师在教学风格、评分严格程度、课堂重点和知识深度上差异显著。有的老师授课清晰、评分宽松,适合希望轻松通过课程的学生;有的则要求严格、内容深入,有助于真正掌握知识。通过该网站对比几位教师的评分、学生反馈和教学特点,可以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无论是追求高分还是注重知识积累,提前了解授课教师的风格和特点,都能让你的选课更加高效合理,提升学习体验与成果。
8、 明确所需必修学分总数,并规划好获取途径与修读方式。
9、 应制定整体学习计划,合理规划每学期在美国留学期间的课程数量。
10、 首学期选课宜少不宜多。
11、 由于大多数课程对项目、作业和期末考试都有严格要求,初到美国的学生可能英语水平有限,还需时间适应新环境。若选课过多,容易导致学习压力过大,难以应付。因此,为避免陷入被动局面,选课时应量力而行,合理安排课程数量,确保有足够精力应对学业,稳步提升学习效率和成绩表现。
12、 可向学长学姐咨询感兴趣的课程情况。
13、 了解课程的难易程度、教师要求的高低、评分是否严格以及评分低时的应对方法至关重要。学生通常可通过向曾修读该课程的学长学姐咨询,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从而帮助自己判断是否适合选择这门课程,做出更明智的选课决策。
14、 选好课程后需着手准备教材。
15、 提前备好教材,上课才能从容不迫。购书可选新书或旧书,但都需确保版本正确。若想节省开支,建议选择旧书,经济实惠且不影响学习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