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粉尘、电焊、防水、防腐、油漆等有害作业的人员易出现健康问题,需加强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用具、改善通风条件、定期体检,以有效预防职业病发生。
1、 作业场所安全防护措施
2、 各项目部需结合公司实际,辨识职业病危害类型,并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方案。
3、 在职业危害作业场所显著位置,应设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4、 施工现场进行石材切割或拆除作业时,应配置有效的降尘设备,对作业区域及机械实施降尘措施,控制粉尘扩散,保障环境与人员健康。
5、 在地下室等密闭空间进行防水施工时,必须安装有效通风设备,实施强制通风,并安排专人定时巡查,确保作业环境安全。
6、 对从事高危作业人员应严格控制工作时长,并配备针对性的应急救援措施。
7、 安全防护
8、 为防范职业病危害,公司通过建立多级责任制,明确各职能部门及现场管理人员的职责,层层落实防控责任,切实保障作业人员健康安全。
9、 加强作业人员职业病危害教育,定期开展培训,提升危害认知水平,普及防治知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与能力。
10、 施工现场实行封闭管理,四周设置不低于2米的围挡进行隔离。
11、 施工现场材料应分类堆放整齐,散料成堆,型材成垛。
12、 现场临时仓库中,袋装、桶装、箱装材料整齐堆垛,小型材料分类上架存放。
13、 从事粉尘作业的施工人员应通过持续喷水等方式降低粉尘浓度,并规范佩戴防尘口罩,确保施工过程中有效减少扬尘,保障自身健康安全。
14、 进行防水及喷漆作业的施工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作业前应全面检查施工现场的通风状况,确认通风设备运行正常。作业过程中,必须正确佩戴符合标准的防毒口罩,确保呼吸安全。在密闭空间内实施此类作业时,存在一氧化碳中毒风险,一旦防护装备失效,作业人员须立即停止工作,迅速撤离至空气流通区域,并提醒现场其他人员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作业区域进行强制通风。若发现人员出现中毒迹象,必须第一时间向项目部报告,启动应急处置程序。由于此类作业可能导致慢性中毒,症状隐蔽、不易察觉,公司每半年为相关作业人员安排一次职业健康体检。一经发现职业病征兆,立即通知本人,调离原岗位,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医疗干预措施,切实保障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15、 电气焊作业人员施工时应注意作业区域通风,或配备局部排风装置,确保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低于国家卫生标准。在通风条件无法改善的环境中,必须佩戴合格的防毒面具或防毒口罩。此类作业可能引发的职业病与第7条所述基本相同,相关防护措施应参照第7条要求执行,切实保障作业人员健康安全。
16、 进行高噪声作业时,施工人员须规范佩戴防噪耳罩,并尽量缩短作业时间。若因强噪音出现头晕、耳鸣等不适,应立即停止作业,及时告知他人并接受治疗,症状严重者由公司应急救援小组安排送医。相关人员应每半年接受一次职业健康体检,确保身体状况符合作业要求。
17、 施工中使用的加工设备须配备除尘装置,清运垃圾前必须喷洒湿润,通过提升机或封闭式专用通道运输,严禁从窗口抛掷。细散颗粒材料在装卸和运输过程中应严密覆盖,施工现场专用道路需定期洒水,以最大限度减少粉尘污染。在高浓度粉尘环境中长期作业的人员,必须佩戴防护口罩、发帽等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防止吸入有害粉尘,保障身体健康。
18、 高温环境下作业人员应缩短工时,适时休息,补充足够水分,正确佩戴防护装备,确保健康与安全。
19、 从事职业危害作业的员工应依法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公司将检查结果告知本人,并将体检报告归档保存。
20、 安全检查举措
21、 施工部除日常巡查外,每年定期联合其他部门开展综合性检查,涵盖全面、专业及季节性检查,各项检查可统筹实施,确保施工安全与质量。
22、 安全生产检查应有明确目标、具体要求和详细计划,须成立由项目经理牵头、相关人员参与的检查小组,强化组织领导,确保检查工作有效落实。
23、 安全生产检查要坚持领导与群众结合,充分依靠群众,做到边查边改,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对因物质技术条件限制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制定计划,限期整改,确保隐患逐步消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