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海啸为何能远传千里

      [   原创  ]   作者:
    收藏文章 暂无评论

    海啸在深海传播时,垂直方向的起伏较小,但波长极长。其水体运动不随深度增加而明显减弱,在从海面至数千米深的海底范围内,波动幅度基本保持一致。因此,能量损耗小,可远距离传播,在数千千米外仍能引发显著波浪,造成破坏。

    1、 2015年12月22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采纳日本提议,将每年11月5日设立为世界海啸日。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极为惨重。1896年6月15日,日本三陆近海发生里氏7.6级地震,引发高达30.5米的海啸,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高的地震海啸之一,造成巨大生命财产损失。

    2、 1960年5月22日,智利中部太平洋海域深海沟发生里氏8.3级强烈地震,引发高达25米的巨浪,形成大规模海啸。海浪以每小时640千米的速度席卷整个太平洋,波及范围极广,导致上万人丧生,数千艘船只沉没,成为历史上影响最广泛的地震海啸之一。

    3、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巨浪横跨印度洋,波及印尼、泰国、斯里兰卡、印度及索马里等国,导致超过30万人丧生。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逾万人死亡,带来严重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4、 海啸主要由俯冲带发生的海底地震引发。当强烈地震导致海底地形剧烈变动,大量海水随之发生位移,便形成具有巨大能量的海浪。这种波浪在深海传播时速度极快,几乎不受阻碍,可跨越数千乃至上万千米海域,影响遥远的海岸地区。即使远离震中,沿海地带也可能遭受严重冲击。太平洋中的夏威夷在十年间就曾多次遭遇来自不同方向的海啸侵袭。历史上,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和1960年智利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均对大洋彼岸造成显著破坏。此外,1700年1月26日,日本还经历了一次来源不明、被称为孤儿海啸的重大灾害。

    5、 长期以来,这场海啸被视为无端袭击,因事发地并无地震记录。直到三百年后,科学家通过研究地质沉积物,才揭开真相:它源自北美西北部卡斯卡迪亚俯冲带的一次超强地震,那次地震剧烈到足以引发远距离海啸,影响波及遥远海岸。

    6、 台风引发的巨浪虽猛烈,但能量随距离迅速衰减,影响范围有限;而海啸源于海底剧烈变动,能量集中于水体深层,传播损耗小,因此能在数千千米外仍保持强大破坏力。

    7、 与风暴潮或风力引发的海浪不同,海啸是一种独特的海洋波动现象。在深海区域传播时,其波高虽小,但波长极长,且水体运动几乎贯穿整个水层,从海面直至数千米深的海底,波动幅度变化不大。相比之下,普通风浪的扰动随深度增加迅速减弱。海啸的波幅主要受海水深度影响,在广阔的深海中,它行进平稳、隐蔽无声,海面往往无明显起伏,过往船只难以察觉。只有当海啸接近陆地,进入浅水区域时,因海水变浅,能量集中,波高骤然增大,才展现出巨大的破坏力,形成汹涌的巨浪冲击海岸。

    8、 海啸能够跨越大洋长距离传播,关键在于其极长的波长,通常可达上百千米。波在传递过程中能量损耗与波长成反比,波长越长,能量衰减越慢。因此,相比波长较短的风暴潮等深水波,海啸属于浅水波,其波动幅度在远距离传播中几乎不减小,能长时间保持强大能量。正因如此,即使传至数千千米之外,海啸仍可维持显著的水体扰动,引发破坏性巨浪,影响遥远的海岸地区。

    soft.zol.com.cn true https://soft.zol.com.cn/1069/10693720.html report 2571 海啸在深海传播时,垂直方向的起伏较小,但波长极长。其水体运动不随深度增加而明显减弱,在从海面至数千米深的海底范围内,波动幅度基本保持一致。因此,能量损耗小,可远距离传播,在数千千米外仍能引发显著波浪,造成破坏。 1、 2015年12月22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
    不喜欢(0) 点个赞(0)
    随时随地资讯查报价 就上ZOL手机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立即下载

    海啸超级便笺

    更新时间:2016年12月29日

    用户评分:0 | 0人点评

    软件类型:免费软件

    软件语言:简体中文

    软件资讯文章推荐

    海啸超级便笺
    • 更新时间:2016年12月29日
    • 软件大小:2.9MB
    • 软件分类:记事本
    • 语言种类:简体中文
    • 软件评级:0 人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