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DP协议桌面虚拟化自终端服务发布以来,已推出4.0、5.0、5.1和5.2四个版本,通常与Windows系统版本相对应。从用户使用的角度来看,5.X系列各版本之间的功能差异较小,但相较于早期的4.0版本,已有显著增强。5.X版本支持用户凭密码直接登录系统,实现客户端驱动器资源的映射,允许音频在本地回放,并支持最高24位色彩显示效果,同时可建立符合FIPS标准的加密连接,安全性更高。自4.0版本起,RDP协议已逐步引入多项客户端功能,包括高、中、低三种数据加密等级,便于根据安全需求灵活选择;支持用户自定义初始登录环境;实现客户端打印机、LPT并口、COM串口的映射,提升外设兼容性;剪贴板可在本地与远程会话间共享,方便数据传输;还提供个性化登录设置,用户可根据习惯调整键盘布局、显示分辨率等界面参数,提升操作体验。这些功能持续优化了远程桌面的实用性与便捷性。
2、 通过技术分析,我们对RDP协议在桌面虚拟化环境中的分层架构有了深入理解。该协议采用多层结构设计,每一层均包含明确的数据长度标识,便于数据的解析与处理。整体层次划分主要围绕网络传输过程中涉及的功能模块展开,而各层中涉及的具体连接机制或独立功能则归入相应功能模块另行说明。
3、 最底层为网络连接层,RDP协议基于TCP/IP体系构建,考虑到传输数据量较大,特设立此层以确保数据完整性。该层负责封装完整的RDP逻辑数据包,防止因网络传输中数据包过大被分割而导致信息丢失。
4、 其上是ISO数据层,位于网络连接层之上,主要用于维持RDP通信的正常连接状态,确保数据在标准协议框架下稳定传输。
5、 再往上为虚拟通道层,该层的作用是对不同类型的虚拟通道进行区分和管理,将各类数据流按通道分类标识,从而提升客户端的数据处理效率,并减少在网络接口上的等待时间,优化整体通信性能。
6、 紧接着是加密解密层,位于虚拟通道层之上,负责对所有传输中的功能数据进行加密与解密操作,保障通信过程中的数据安全,防止敏感信息泄露。
7、 最顶层为功能数据层,承载各类具体应用数据的处理,包括图像画面、本地资源映射、音频流、打印指令等所有功能性信息。根据数据类型的不同,这些信息在该层内部还会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子结构,其详细的层级构成将在各具体功能模块中分别展开说明。
8、 其他说明:本协议解析中涉及的各层次结构,均指RDP功能数据正常传输时所依赖的底层结构。在功能数据传输前,各层连接的建立过程及相关结构与实现细节,由具体模块负责说明。有关服务器端配置及不同版本间的内部实现差异,请参考RDP帮助文档和rdpwin开发文档以获取详细信息。
9、 连接步骤说明:按顺序操作即可。
10、 客户端与服务器建立连接。
11、 ISO数据层连接已建立。
12、 发送初始协议数据,接收加解密密钥。
13、 申请虚拟通道服务
14、 以加密方式传输客户端系统信息,并校验加密协议的有效性。
15、 平台软件的证书验证流程。
16、 各功能模块连接并传输数据,最终实现系统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