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支付高速发展,手机更像是具备通信功能的“钱包”。但部分服务提供商,利用“默认”设置埋下消费伏笔乃至恶意扣费,引发消费者的不满。
手机陷阱
作为一片竞争白热化的“红海”,移动端服务商应真正为用户着想,才能以良好口碑赢得企业持续发展。
少数软件设置默认消费、窃取隐私让消费者头疼不已。例如,第三方购票软件默认购买出行保险、社交软件默认自动播放短视频、团购软件要求读取手机通讯录等。
为规避整治措施,有的服务提供商打起“擦边球”,通过“默认”选项为消费者预订消费项目。一旦用户不了解实情,或一时疏忽忘记取消默认消费选项,就像吃了哑巴亏一样苦在心头。
除了这些“擦边球”,有网络安全专家称,除了个别大流量“偷跑”事件外,流量非正常消耗已成智能手机通病,每天都有大量流量在用户不知情下流失。有数据显示,国人一年为此多付出至少近400亿元。那么这些流量谁吃了?
2015年第三季度安卓平台新增恶意程序主要是资费消耗,占比为53.1%;其次为恶意扣费41.5%和隐私窃取3.6%。资费消耗类恶意程序主要通过私下拨打电话、发短信、频繁联网等方式耗费用户的流量和话费,是用户较难察觉的一种恶意行为。
再加上事后维权的过程中,服务供应商或缺少后续改正措施,或将责任推卸给消费者,对消费者选择权、知情权、隐私权造成极大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