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最后一题相对简单,得分较容易。
1、 最后一题常分三部分,首部分需填写路由器RG的六个路由表项。
2、 因此,应填写172.0.147.192/30。同理,对应右侧两个子网的聚合,将IP地址172.0.147.197与172.0.147.198进行合并,可得出聚合后的网络地址为172.0.147.196/30,故应填写172.0.147.196/30。
3、 在编号为63的部分中,位于RE下方的三个子网地址分别为172.0.147.161、172.0.147.162和172.0.147.163。而在编号64的部分中,RF下方包含三个子网,其IP地址依次为172.0.147.144、172.0.147.145以及172.0.147.146。这些地址按区域划分,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网络节点,构成了当前网络结构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用于实现通信与数据传输的有序管理。
4、 将IP地址段172.0.32.0、172.0.33.0、172.0.34.0和172.0.35.0进行聚合处理,合并为一个更大的网络地址块。同时,对172.0.64.0、172.0.65.0、172.0.66.0及172.0.67.0这四个网段也执行相同的聚合操作,以实现地址的高效整合与管理。
5、 请根据子网掩码填写最多可连接的路由器数量:若为 /29,则填 3;若为 /28,则填 11。
6、 通过串接设备监听路由器间流量,可使用TAP技术实现。
7、 通常用于安全防护的串联设备是入侵防御系统。
8、 配置防火墙访问外网时,依次设置nat和global参数即可。
9、 子网划分通常位于第三部分。
10、 已知需划分三个子网,分别支持55台、25台和25台主机。子网掩码的确定依据为:选取最小的n值,使得2的n次方大于主机数量加2(需预留网络地址和广播地址)。常用幂次包括:2?=16,2?=32,2?=64。对于55台主机的子网,55+2=57,而2?=64 > 57,因此需要6位主机位,子网掩码中对应前26位为1,后6位为0,二进制表示为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转换为十进制即为255.255.255.192。对于25台主机的子网,25+2=27,2?=32 > 27,因此需要5位主机位,子网掩码中前27位为1,后5位为0,二进制形式为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转换为十进制结果为255.255.255.224。综上,容纳55台设备的子网应采用255.255.255.192作为子网掩码,而两个各容纳25台设备的子网则应使用255.255.255.224。此划分方式既满足各子网的主机数量需求,又合理利用了IP地址空间,避免了资源浪费。实际部署时,还需结合网络拓扑结构和地址分配策略进行具体配置。
11、 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起始IP地址为172.0.35.128,该地址的下一个地址即为第一个子网中可分配的第一个IP地址,因此子网1的起始可用地址为172.0.35.129。由于子网1的大小为64个地址(对应2的6次方),在计算其结束地址时,采用特定规则:从起始地址129开始,加上64,再减去3,得出最后一个可用地址为172.0.35.190。因此,子网1的可用IP范围是172.0.35.129至172.0.35.190。
12、 子网2的起始地址在前一个子网结束地址的基础上加3,即190加3,得到172.0.35.193。该子网的大小为32(对应2的5次方),同样使用加32再减3的计算方式,得出其结束地址为172.0.35.222。因此,子网2的可用IP地址范围为172.0.35.193至172.0.35.222。
13、 按照相同的规则,子网3从上一个子网结束后的172.0.35.222基础上加3,起始地址为172.0.35.225。该子网的大小为32个地址,但根据实际分配和边界限制,其可用地址延续至172.0.35.254为止。因此,子网3的可用IP范围为172.0.35.225至172.0.35.254。综上,三个子网的可用IP地址段分别为:172.0.35.129~172.0.35.190、172.0.35.193~172.0.35.222、172.0.35.225~172.0.35.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