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保障,看病不操心不仅是民众的普遍期盼,也是各地建设健康中国的生动实践。提升基层医疗水平,让群众就医更便捷、更经济,已成为重要课题。现将相关经验与举措整理分享,助力健康服务贴近百姓生活。
1、 加大基层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实施定向经费补助,明确各项资金使用方向。医疗服务收入在扣除运行成本后,优先用于人员绩效激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实行购买服务模式,经考核合格后拨付,严禁用于抵扣人员工资。切实履行政府投入职责,增强基层医疗机构资金使用自主性,同时完善村卫生室补偿机制,保障基层医疗运行稳定。
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依据三支一扶等政策,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是村医队伍的建设。建立在岗乡村医生定期免费培训机制,提升其专业水平。由乡镇卫生院组织对辖区内乡村医生开展年度规范化业务培训,持续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夯实农村医疗卫生基础,推动城乡医疗资源均衡发展。(141字)
3、 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关键在于人才建设。当前基层医疗机构普遍面临人员不足,尤其是缺乏骨干技术人才,严重制约了服务水平的提升。为此,需多措并举,既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也要健全配套机制。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激发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完善长期对口帮扶机制,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同时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增强岗位吸引力。通过构建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4、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卫生人员引进机制。制定实施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医学专业毕业生到基层服务,不断提升基层医疗队伍素质,切实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5、 健全基层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政策扶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6、 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模式转型,稳步开展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试点。整合县乡医疗资源,实施区域一体化管理,健全分工协作机制,全面推进基层首诊与分级诊疗,规范诊疗行为,促进资源高效共享。广泛推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医生与居民之间的契约式服务关系,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增强服务可及性,切实满足农村居民就近就医的需求,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7、 落实国家关于村卫生室的政策,持续加强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积极建议提升人员待遇,妥善解决养老保障问题,稳定基层医疗队伍,切实筑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8、 统一药品管理,优化医疗设施与制度,营造稳定有序的就医环境,切实提升群众和医务人员的满意度,推动医疗服务更加贴心、高效,真正赢得百姓信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