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在航运与物流行业早已存在,并非新鲜事物。多年来,许多大型企业已将船舶管理、人员培训以及关键IT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等职能外包出去。推动外包的核心动因始终未变:企业希望聚焦核心业务、弥补内部专业能力的不足,并提升财务运作的灵活性。然而近年来出现的新趋势是,越来越多的航运与物流企业开始尝试将一些过去被认为过于核心、不宜外包的业务流程进行外包,尤其是离岸外包的比例正在逐步上升。这一转变反映出行业对外包策略的认知正在深化,也标志着运营模式的持续演进。这正是当前该领域中值得关注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1、 小型企业正逐步增强对离岸业务流程外包的信心,开始积极利用这一模式提升竞争力。通过外包,它们不仅能降低运营成本,还能优化客户服务质量,从而在并购频繁、日益集中的市场中与大型企业抗衡。以一家印度物流公司为例,其近期收购了欧洲一家无船承运商的关键服务资源,并已成功承接从欧洲至印度的多项核心运输业务,展现出中小企业通过外包实现全球化布局和业务扩展的新趋势。
2、 迈向下一阶段,开启外包征程,领导者亦全力以赴。
3、 航运与物流领域的离岸外包模式正经历深刻转变,越来越多的决策权和问责机制正由传统的陆上中心向海上后勤运营部门转移。过去,作为业务流程外包的先行者,企业建立的模型通常依赖岸基团队对离岸工作成果进行审核或最终担责。当时,由于离岸团队尚处于能力积累初期,这种安排被视为最稳妥的方案。然而随着实践深入,原有模式已难以满足高效协同的需求,推动行业探索更自主、集权化的海上执行体系,以提升响应速度与整体运作效率。
4、 当资源逐渐向境外转移时,原有的工艺模式因历史原因未能及时调整,导致流程效率下降。最初,工作由在岸团队完成基础输入后,转交离岸BPO进行处理。但在数据进入离岸环节前,需先经在岸端确认完整性;离岸处理完毕后,又须返回在岸进行二次核查,确保准确无误,最终才交付客户,并再次验证完整性。这一流程背后隐含着一种默认假设:离岸团队的专业能力无法超越在岸领域专家,因此关键质量把控必须由在岸主导。基于此,数据录入与处理的最终决策权仍依赖于在岸设定的程序化算法和规则,形成多层反复检验的运作模式。
5、 该流程模型正逐步拓展其职能,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将业务流程外包至海外。随着工艺水平的提升,离岸资源的应用日益广泛,甚至涉及系统架构调整与应用模块优化等深层次问题。这些资源不再局限于基础操作,而是主动贡献专业知识,参与流程改进。以航运业为例,原本由陆上办公室负责的客户沟通、单据核对等工作,如今已可由海外团队直接对接客户,处理提单、发票准确性等事务,实现更高效、透明的互动模式,突破了传统运营方式的局限。
6、 如今,事务处理与算法数据录入已不再局限于简单或无需决策的重复性工作,也不仅仅局限于基础性外包流程。航运与物流企业正逐步增强信心,将更为复杂的、知识密集型的业务流程交由外部专业团队完成。这类流程往往涉及高度的专业判断与深厚的行业经验。例如,装货前对危险品货物的审批流程,需要精通相关法规与操作规范;再如,针对船舶电路板维护的专家支持系统,依赖于对特定技术与业务场景的深入理解。此外,收益管理相关的深度数据分析、全球财务核算及预算管控等高阶职能,也正逐步实现外包。这些任务要求服务方具备扎实的行业背景与丰富的实战经验,反映出知识型流程外包正朝着专业化、精细化方向持续发展。
7、 将业务交由第三方外包已成为业界广泛认可的趋势。当前,采用自建团队(即圈养模式)的企业所承担的总体拥有成本显著高于使用外部专业服务商。这些成本包括人员缩减开支、为吸引和保留高素质人才而支付的额外薪酬及相关费用等。近期Forrester发布的报告打破离岸圈养神话:震动外包格局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现象。报告指出,第三方外包机构在信息与数据安全方面往往具备更完善的体系,许多已获得如BS7799等国际权威认证,安全能力远超多数自建团队。而相比之下,许多圈养模式下的内部单位尚未达到同等安全标准。通过近期与行业内的深入交流可以发现,不少航运及物流企业已开始重新评估其外包战略,逐步从传统的自建模式转向第三方合作,并认为该模式在成本控制、运营效率和安全保障等方面更具优势。
8、 按交易计费的定价模式是一项关键创新,有望彻底改变客户服务领域的成本结构。该模式使客户能够根据实际交易量灵活调整服务支出,将单位运输货物的成本与使用量直接挂钩。这种精细化、可变的成本管理方式,预计将显著提升企业竞争力,成为未来市场中的突出优势。
9、 然而,这种灵活性仅限于少数具备能力的第三方供应商才能实现。基于交易的定价模式不仅涉及价格本身,更关键的是在服务过程中约定的其他内容。被俘获的共享服务中心无法像外部供应商那样灵活调配人员资源。若采用按交易计费的方式,主体航运公司将无需再为作为成本中心运营的内部共享服务中心分配固定预算,也不必按全职员工(FTE)数量支付等额费用,从而摆脱传统核算模式的束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