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的社交意义
前面我们说到现在的点赞中还有一层意义为“已阅”,这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交行为。或许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留下点什么就显得没有在意他,但是有没有什么可说的,索性就点个赞。
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SherryTurkle的研究证明,人更希望用“小啜一口”的网络社交方式,而不是大段的真实对话。因此“赞”中就包含了“好久不见,无话可说,但我还在关注你,不用回复了”的意思。
也就是说“点赞”不再仅仅是单方面的情感表达的动作,而是上升到了有来有往的社交层面,简言之这甚至成为了某种具有任务性质的工作。这也是“点赞”让不少人感到烦恼的原因。
不过事实上,点赞行为对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了解并不起作用。点赞式的社交里,亲密感并不完整,因为它并不一定能转为现实中的人际联结。这里更多的应酬,而非真心实意的关心。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好友连一条评论都懒得留下,那么他其实并不在意这件事。

“点赞”成了“任务”
至于PO主的方面,如今有部分PO主因为自己PO出的内容获得的赞不多而苦恼。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研究组发现,用户们会比较自己和好友们收到的“赞”的个数,点赞也能成为“嫉妒”产生的原因。然而有趣的是,越是自卑的人越希望在在网络中得到成就感,而“赞”的多少就尤为重要。
最后我们发现,一个小小的“赞”尽然将双方都拉入了一个看似无解的社交泥潭,为了大量点赞而苦恼,为了获得点赞而嫉妒,甚至让社交群体之间产生芥蒂和隔阂。这恐怕是Facebook推出“点赞”之初完全没有想到的。
这样看起来,“点赞”似乎成为了万恶之源,普通的社交环境由于“点赞”的加入而产生了大量的负面效应。现在看来似乎的确是这样,然而问题真的出现在“赞”上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其实都是人类社交过程中的普遍反应,网络社交事实上要比显示社交更加纯粹,连负面情绪也体现得更加纯粹。人们在社交过程中就是会产生“应付”、“人情”、“嫉妒”等一系列的负面反应,即使没有“点赞”也会通过别的形式爆发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