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属亚裔的中国工程师,在美国人眼中的印象都高度一致:成绩优秀、技术拔尖,但不擅长体育,总体比较内向,喜欢和自己人扎堆。的确,中国工程师能在硅谷真正出头的少之又少。真正能让人记住的名字并不多,曾在苹果、微软与Google公司担任要职的华人李开复可谓华人的骄傲。此外,还有新近崛起的美裔华人吴恩达。
1976年出生的吴恩达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国际上最权威的学者之一,名震硅谷。他于伦敦出生,于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接受教育的华裔。而李开复的求学经历是在台湾读完小学后,转到美国上学,直到博士毕业。
时任Google全球副总裁的李开复
除吴恩达、李开复外,就很难数得出几个中国工程师高管的名字。在海外能出头的中国工程师高管,求学经历并非像很多印度高管那样成年后才移民来美,这个现象咋看非常令人费解,但仔细想一想,还是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1.官方语言差异
由于历史问题,印度曾经是英属殖民地。英语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印度的官方语言。虽然很多亚洲人认为印度人的英语非常难懂,但无可否认的是,印度人的英语水平比中国人要好一些。据说,在硅谷的中国工程师吐槽完印度同事“爱拍马屁”后,这些中国工程师都会哀怨地再自叹一句:“中国工程师就算想拍句马屁也都说不太溜。”所以,在国外长大的华裔更有机会进入硅谷科技圈。成功上位,语言很重要!
2.印度人喜欢拉帮结派
据硅谷的一些中国工程师回忆:在公司入职时,印度面试官非常明显地倾向于选择印度人,甚至会流露出偏袒的意向。在工作中,印度同事又拉帮结派,喜欢口头上表功和讨好上司,个个都爱钻研晋升之道。对于大部分中国工程师来说,闭门造车或完成自己手头的工作最重要,who cares bootlick?
3.印度人更早抢占先机
据外媒报道,三十多年前,第一代成功的硅谷印度创业家,已经意识到外来移民在美国发展的难处和障碍,开始毫无保留地帮助前来追随的印度老乡。经过几代印度企业家的努力,他们实际上已经在硅谷创造出了一个良性发展的印度圈生态,包括引荐人脉、设立天使投资,专门帮助初来乍到的印度创业者。
而中国人似乎还没有成功地形成这个良性生态圈,虽然已有大批移民到美国创业,但国人最成功的商圈还停留在餐饮服务业,在科技圈的华人尚属罕见。
4.留学华人更倾向选择国内发展
或许是看到国内IT业界蓬勃发展的趋势,更多读IT专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这就造成了美国硅谷圈的华人人才缺失,印度人抱团打拼的局面。Google前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于2009年选择在北京创业,创新工场应运而生。跟随着他的步伐,众多留学生也纷纷回归国内创业或进入科技公司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早前的海淀图书城现已被改造为中关村创业大街,由多名海外留学的华人联手开创,其中包括3W咖啡、虫洞、拉勾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