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其实是个非常多元化的国家,虽然印度语(Hindi)是全国通用的语言,但是印度一共有22种官方语言。我们也许以为印度人都是信仰印度教(Hindu),其实在印度的穆斯林人数跟巴基斯坦差不多,信基督教的也不少,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教派活跃着。而印度人的饮食习惯也千差万别。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印度人对于差异性习以为常,他们可以接受别人与自己的不同,也可以坚持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因此,他们到了其他国家进入跨国企业也能游刃有余。
其次是印度人爱辩论敢于发表意见。这可能是延续了他们宗教中的传统(宗教宗师对教义有不同理解的时候,往往会通过辩论的方式来决定谁更有道理,辩输的一方会自愿拜另一方为师),也可能是印度近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总之,印度人在一起,经常为了讨论而讨论,不惜时间和精力。
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曾写过一本书,叫作《惯于争鸣的印度人》,就是从印度由来已久的争鸣传统这一角度出发,提纲挈领地表明了了解当代印度,包括其生机勃勃的民主制度的必要性。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瑞士圣加仑大学在2004年搞了一项对印度式管理风格的研究,结论称印度高管倾向于参与式管理,喜欢和下属建立非常深远的关系:这种管理艺术可能来自于印度的学徒传统,在上下级之间会建立情感纽带。
新罕布什尔南方大学的一项研究也比较了跨国企业中,印度经理和美国经理的差别,结论是:印度高管的风格是,上级会非常真诚地替下属考虑,两者之间往往会建立极强的忠诚感,甚至超越了薪水回报。
所以,这种现象并不是巧合,而是印度人身上的一些特质所凝聚的一种力量:团结。这种团结能够帮助海外的印度人在陌生的环境下迅速找到归属感,从而更好地对事业进行规划与打拼。
除此之外,印度人对于事业的认真与追求也值得我们学习。以微软现任CEO纳德拉为例,他不仅通过Win10挽救了微软,更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想象一下,现在的硅谷饭堂是否到处飘满了咖喱的味道?这要通过你去求证了,年轻人!
